見習記者 馮陽/文 見習記者 張航/圖
  下午4時,石家莊正東路上一家川菜館的老闆李春元難得片刻悠閑,找來幾位鄰居一起打打麻將。零落的麻將聲中鄉音四起,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成都街頭。5時許,眼看到了飯點,李春元收起麻將,麻將桌麻利地一翻,就成了店里的餐桌。晚飯的第一位客人進了門:“老闆,來盤麻婆豆腐。”“好嘞!”不一會兒,香氣四溢,四川的味道。
  出來闖盪只為一句話
  李春元頭髮花白,說起話來底氣十足,精幹得不像已過花甲之年。
  今年64歲的李春元來自四川瀘州,家鄉以產酒聞名。出來之前他在瀘州的一個工商所里工作,每個月70多元的工資,在上世紀90年代初,日子過得算是安穩。那年春節時,他和在石家莊打工的老鄉一起吃飯,老鄉說了句:“你那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我買煙的錢!”
  就是這句話刺激了生性好強的李春元。1992年的春節一過,他便帶著侄女小雍跟老鄉從四川來到石家莊,在42歲的年紀開始了第一次創業。“那年我才16歲,就跟著姑父來闖盪了。”小雍說,當年出來時她剛初中畢業,識字算數倒是不成問題。
  當年出來闖盪的老鄉,大半都在做川菜館。李春元也想做這行,但找店面成了最棘手的事。銀行貸了4萬元貸款,一想到每個月600元的利息,他就急得發慌,還好最後在南三條附近接手了一個老鄉轉讓的店面。“那時候的生意真是好啊!”提起當年,李春元忍不住地興奮,“一盤土豆絲2塊錢,魚香肉絲5塊5。到了飯點,8張桌子旁邊都是等位子的客人。一天賣到2000塊太普通了。”
  生意好,人也格外忙碌。當年開飯館早晨7時起床,夜裡凌晨2時關門,到了飯點,小雍一忙就是3小時。“那時最開心的就是晚上關了門去排隊上廁所,出來放放風,說說話,就是娛樂了。”
  一路上老鄉守望相助
  “若不是老鄉帶著,我是肯定不會來這裡的。”李春元的老家瀘州多山,生活遠不如平原便利,外出闖盪蔚然成風。1992年,老家像李春元一樣年紀的男人一半都在外打工,掙了錢的都把親朋好友往外帶,有本錢就自己開飯館,沒本錢的可以跟著做廚師、服務員。“當時石家莊市區有40多家川菜館,都是我們豐樂鎮的,鎮長還專門來這裡看我們,說我們幹得好。”李春元說。
  李春元的店幾次遷轉,店里的廚師都是清一色的瀘州老鄉,服務員也是家鄉的小妹,沒有請過石家莊本地人。店裡人手最多時有將近20人,光炒菜師傅就有5個,後來李春元的老婆和小雍的丈夫也來到石家莊幫忙。
  2001年,李春元想擴大規模,有老鄉在山東臨沂開飯館很成功,邀他去山東。已經 51歲的他本打算帶著兒子去那裡開始二次創業,沒想到結果卻是慘敗。“幹了4個月,賠了32萬。”老鄉主動借錢給他,“等我回來的時候,還欠著他兩萬塊哩。”
  談到川菜館間的競爭,李春元有自己的理解。“如果大家都過得不錯,沒事還能在一起玩。如果有的過得不好,他肯定覺得沒面子,也做不成朋友。”在外的四川人都能理解打拼的辛苦,總是互相幫襯著,好像一個大家庭。
  回了老家不再開飯館
  “我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留在這裡了。”如今,李春元在石家莊已奮鬥了整整22年了。他總結,川菜流行各地,最大的原因在於物美價廉,不過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,現在也越來越難做了。李春元的店里包括他在內如今只有5個人,廚師只剩下小雍丈夫一個。同時期出來的老鄉大多都已經回鄉轉了行,下一代出來做川菜的越來越少。二次創業失敗後,李春元的兒子也不再想碰川菜生意,寧願在老家附近的城市找份白領工作。
  李春元說不動兒子,就自己乾。年輕時做農活走山路,練就了一副好身板,他從未考慮過退休。“實在乾不動了我就回家。現在還是給後輩多創造點財富吧。”
  小雍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。她對石家莊比對四川老家更熟悉。女兒已上高中,在老家跟著大姨,6歲的兒子留在身邊。小雍現在最愁的是,兒子眼看要上小學了,可是找不到合適的學校。“實在不行就只能回家了。”她在瀘州已經買了房,很快便能入住。回家後的規劃她沒想多遠,但肯定不會再做川菜館了。“現在利潤薄,又辛苦,還是改行吧。”
  (原標題:川菜館老闆:行走的川菜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syjdsk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